□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市巡礼
□ 本报记者 鲍静 姜东良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山东省青岛市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预防,深入开展矛盾风险动态排查,加强风险评估研判,完善多元化解联动机制,打造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市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公共安全筑牢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
破解“底数不清”问题
试点工作初期,青岛市为了解决人员流动大、信息变化快、治安基础信息纷繁复杂的问题,按照“底数清”的高标准,积极发挥基础网格“底座”作用,组织社区民警和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对基础信息动态采集维护,将流动人口纳入网格化管理,压实各类管理主体责任。
建立社会治安风险研判预警机制,汇聚人口、警情、事件、舆情等海量数据,采用先进技术建立算法模型,精准捕捉各类风险苗头,组织开展智能防控,将苗头隐患问题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破解“监管缺位”问题
试点工作中,青岛市按照“管到位”的高标准,一事一策、有效管控。对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3级以上精神障碍患者,实行免费治疗政策,建立“医保报销、民政救助、财政兜底”经费保障机制,创建监护人责任险,采取“以奖代补”政策,确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到位。
同时,创新危化品智慧监管机制,对生产、销售、运输实行全流程、全要素闭环管理;研发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民爆物品末端管控平台,实现全市爆破项目全链条远程监管;对于符合条件的加油站全部安装“散装汽油前端预警管控系统”,集人证核验、数据采集等于一体,精准感知风险,提前消除社会治安隐患。
青岛市对3513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部配备“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建立民警、保安、网格员、志愿者联合巡防机制,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破解“被动应付”问题
试点工作中,青岛市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按照“化解实”的高标准,将矛盾隐患防范解决在市域。
为扎实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工作,构建“五级书记抓扫黑”推进体系,制定线索核查、依法严惩、行业治理、固本强基、督导考评、运行保障六项举措,全力防范黑恶势力卷土重来。
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出台深化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打击治理工作意见,组建市、区两级新型犯罪研究作战中心。目前,全市“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覆盖率高,发案数和受损金额连续下降。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上一篇:八百里皖江水清岸绿江豚跃
下一篇:优化法律服务 强化法治保障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