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时评
□ 马树娟
近日,一则不法分子使用人工智能(AI)换脸技术诈骗400余万元的新闻持续登上热搜。复盘这起案件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其中套路在之前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多有上演,即不法分子佯装熟人获取被害人信任,然后伺机实施诈骗。只不过这起案件中的不法分子颇“赶时髦”,使用了AI换脸拟声技术,以致受害人并未发现其中异常,从而掉入不法分子设计的圈套。这起案件在让人们震惊之余,也引发了公众对规范AI应用的思考。
事实上,运用AI技术换脸并非新鲜事。早在2019年,市场上就已出现相关应用。客观来讲,合理使用AI技术,不仅能够丰富网络内容生态,也能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和多样化体验。不过,该技术一旦被用于违法犯罪,由于其足以产生以假乱真的效果,那么就会让人防不胜防,进而给公民个人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并给网络空间秩序的维护、违法犯罪的打击治理带来挑战。
其实,我国法律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均明确规定,公民肖像权、个人信息权益受法律保护。为了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源头治理与综合治理,去年我国还专门出台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加强对深度合成技术的规范管理,去年12月,多部门还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这些都为打击治理此类违法犯罪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当然,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与时俱进运用先进技术、优化相关机制,不断提升打击治理此类违法犯罪的能力。在此次案件中,警方联动银行迅速启动止付机制,及时帮受害人挽回大部分损失,就非常值得肯定,这也启示相关部门要时刻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治理也是一场永恒的攻防对抗博弈。面对技术发展衍生的违法滥用问题,只有“道高一丈”,完善法律制度与强化监管并举,加大反诈宣传与提升技术反制能力同行,才能更好“校准”技术运用方向,让技术进步真正为人类谋福祉。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下一篇:竭诚为民映初心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一位外嫁女村民的权益之困:同等待遇难获取,打一次官司拿一次钱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留村的王婷(化名)和外乡人结婚后,虽保留原户籍,孩子也随其落户,但自2015年开始,她和孩子在村里便不能获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