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整治强制、捆绑下载安装,全面净化页面呈现,从严整治频繁弹窗、强制分享……中央网信办近日部署开展“清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领域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对互联网上一些“套路”用户、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展开精准打击。
近年来,从社交娱乐到购物出行,各类APP、小程序、快应用等层出不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32万款。然而,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的同时,一些应用程序提供者却动起了“套路”用户的歪心思,各种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屡禁不止;一些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履行主体责任不力,给有关乱象提供了滋生扩散的空间。
不少“套路”背后,是对“流量至上”的盲目追逐。一些人在产品影响力不足等情况下,为追求流量变现,不惜大打“擦边球”,甚至以身试法,以违法违规的方式牟取暴利。有的移动应用程序以赚钱为幌子欺骗用户下载使用,等用户“上钩”后又设置各种提现障碍;有的移动应用程序关闭、退出等按钮失灵,未经用户同意自动下载安装;还有各种“山寨APP”以假乱真,欺骗用户访问下载、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从页面伪装瞒天过海,到诱导点击暗度陈仓,花样百出的各种“套路”,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严重侵害用户的合法权益。
拒绝“套路”,要从维护用户说“不”的权利做起。一方面,用户遭遇“套路”后,常常面临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度大等困境,在大量的“微型”侵权面前颇感无奈。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移动应用程序,监管治理也面临执法、技术等难题,这让一些开发者或平台在暴利面前心存侥幸。正因此,既要帮助用户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也要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持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升技术监测能力,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才能让各种“套路”无所遁形,助力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良性运行。
标本兼治,“守底线”更要“拉高线”。面对商业竞争,获取流量无可厚非,但如果依靠“套路”来欺瞒用户,就破坏了市场运行的规则、挖空了行业发展的根基。“科技向善”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那些经过大浪淘沙最终在市场站稳脚跟的案例反复证明,过硬的产品实力和优良的服务质量,才是赢得用户口碑、获得长足发展的正途。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不仅是合规经营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事实上,那些将用户权益抛诸脑后者,也终将被用户抛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随着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监管部门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有关网站平台主体责任不断压实,移动应用程序领域存在的各种乱象正逐步得到有效遏制。今天,移动互联网日益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面规范移动应用程序在搜索、下载、使用等环节的运营行为尤显必要。应当凝聚共识、汇聚合力,让“套路”再少一点、真诚更多一点,携手打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干净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环境,更好维护广大用户合法权益,为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注入正能量。(人民日报张 璁)
[ 责编:丁玉冰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