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艳
□ 本报通讯员 覃霄
作为民警,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一大队教导员丁丁勇于担当,凭着一股钻劲、狠劲,摸索出一个个理念新颖、行之有效的方法,打破办案僵局,在重特大案件侦办过程中发挥关键核心作用,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作为基层公安局,鹿寨县公安局创新执法规范化建设,精心呵护公安工作“生命线”,为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权力运行提供了“鹿寨样本”,3次获评全国优秀公安局……
今年以来,柳州市公安局用改革意识、创新理念、闭环思维深入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工作,以“敢为、能为、善为”奋斗底色,全面激励队伍坚定信心、扛旗争先,有力激发了队伍活力和战斗力,助推全市公安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实现新突破。
扛旗争先
筑牢敢为思想根基
张自强是柳州市公安局城中分局政工干部。每个月,他对照局里下发的权责清单,“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清清楚楚。
“过去政工干部对‘怎么干’充满困惑,总感觉‘做与不做一样、做好做差一样’,现在局里细化考评办法,对我们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大家都感觉更有方向和动力了。”张自强说。
为推动政工干部职能归位,柳州市公安局以量化闭环考评方式为抓手,坚持可评价、能操作原则,创新推出12项思想政治重点工作细化考评办法,对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理论学习、工作例会、思想状况研判、警营文化活动和政工干部自身建设等多项指标的工作形式、内容和频率提出具体要求,有效解决了政工工作无法评估的难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小政工”向“大政工”、“两张皮”向“融合型”、“要我干”向“我要干”四大转变。
为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柳州市公安局实施干部任用、职级晋升“禁入”清单,通过设置“高压线”,进一步突出“择优”导向,大胆任用和晋升敢担当、干实事、有作为干部,推动实现用人导向鲜明、队伍常治长效的改革。
“我们坚持抓源治本、精准思政、肃建并举,以‘刮骨疗毒、刀刃向内’的勇气打通思想问题堵点难点,让‘躺平’的民警‘站起来’,实现队伍管理常治长效。”柳州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卢建说。
担当作为
增强善为专业素质
当前,“监督缺失”依然是困扰公安机关队伍管理和执法办案的重要问题,受监督手段单一、监督力量薄弱、制度的笼子扎得不紧等因素影响,腐败、违规办案、“吃拿卡要”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且难以提前监管发现。
柳州市公安局先行先试、赶超跨越,创新将大数据思维融入队伍管理和执法办案方方面面,依托市局“智慧公安”建设成果,根植“监督网上运行”格局理念,在广西率先建成高水平“云上”督察体系,着力推动构建齐抓共管、协同统筹、动态研判、全链闭环的监督机制落实落地。
打开全息监督管控系统,可对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执法办案、重大活动安保、窗口服务、值班备勤等工作情况开展网上督察,对执法各环节全流程进行网上执法监督,形成预警信息并推送处置,监督工作效能正从传统人工模式向智慧化迈进,实现“全时空”闭环管理监督。
要支撑队伍担当作为,就必须敢于向干预执法办案顽瘴痼疾亮剑,柳州市公安局紧紧抓住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中记录填报这个基础性环节,在广西率先建成网上填报系统,全体警务人员、工勤人员每月报告违规过问、干预、插手案件情况,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违纪违法问题发生。“这为我们上了规范执法第一课,拧紧了思想的‘总开关’,帮助我们走稳走好从警‘每一步’。”柳州市公安局95后民警夏莹说。
勇争第一
提高能为实践本领
一个教导员捆绑培树一个先进典型、传帮带一个新警,在精神上激励引导捆绑培树对象和新警共同进步,这是柳州市公安局城中分局推出的“1+1+1”先进典型捆绑培树举措,分局上下形成“你追我赶”、砥砺奋进良好氛围。
面对“事多人少”“案多人少”现实问题,柳州市公安局把“敢于突破天花板”思想意识贯穿全局各项工作方方面面,以“出则精品、事争一流”的“英雄气”锚定全区排头兵目标不放松,不断激活队伍活力,争创一流业绩。
全市深入推进柳州“智慧公安”体系和“数字驾驶舱”建设,大力推进实战技术应用计划,进一步加速促进信息化建设成果向实战效能转化。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柳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熊启尧说,新征程上,柳州市公安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加忠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过硬的本领、更加严明的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接续奋斗,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为柳州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贡献公安力量,全力护航壮美广西建设行稳致远。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如何把好孩子研学路上的安全关?专家建议厘清责任清除“霸王条款”设立刚性准入标准
安全预案缺失、师资参差不齐、合同暗藏“霸王条款”……《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当前火热的研学市场背后,潜伏着诸多安全隐患。...“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利用“AI换脸”伪造身份、智能设备“偷听”、摄像头被操控……AI生成视频、智能管家、刷脸支付等新技术让生活更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