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的苹果种植农户而言,2020年并不是一个安稳的年份。4月时的一场霜冻,给地处苹果主产区的部分地区农户的头上笼罩上了一层乌云。然而,进入10月,在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的刘家村,果农刘印虎的脸上却满是笑容。
今年,在刘印虎经营的3亩地里,苹果套袋8.8万个,保守估算销售收入能达到12万元。刘印虎不仅实现了丰收,更为重要的是,相比起前几年,同样的3亩地,原先5、6万元的收入翻了一番还要多。
说起刘印虎的致富经,旬邑县苹果产业协会秘书长张爱玲告诉记者,这全有赖于近年来旬邑县相关部门和农户大力推进当地苹果品牌建设、着力打造“旬邑马栏红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金字招牌”。“优质的自然条件、严格的质量监管、地理标志的加持,正是这些因素让旬邑苹果成为了当地农户的‘致富果’。”张爱玲手捧1个直径超过100毫米的“秦脆”品种苹果说,“从过去的论斤卖到如今的论个卖,这样的优质苹果1个可以卖到20块。”
实际上,旬邑县种植苹果的历史可以往前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适宜的海拔、气温、降雨和日照,给了旬邑县生产优质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过,在此之前,旬邑县的农户大多处于自行种植的散户状态,偶有小型的合作社成立,也难成气候。
前几年,一些不法商贩把目光盯在了旬邑苹果上。通过伪造“洛川苹果”“铜川苹果”等苹果品牌的包装盒,再来旬邑收购苹果装箱销售,不仅没能充分挖掘出旬邑苹果的品牌价值,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把旬邑苹果的品牌打出去!这样的任务落在了2016年2月成立的旬邑县苹果产业协会头上。“如果我们按照生产技术规范严格全程监督苹果种植流程,并为农户送去增产增收的免费技术服务,我们一样可以打造自己的地理标志产品。”张爱玲说,2016年底时,在咸阳市、旬邑县两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旬邑县苹果产业协会提交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旬邑县内的马栏镇是名声在外的革命斗争指挥中心,为了让旬邑的苹果有个更加响亮的名号,这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名称最终确定为“旬邑马栏红苹果”。
2018年4月,“旬邑马栏红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批授权,围绕这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运营和保护,以旬邑县苹果产业协会为代表的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农户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围绕‘旬邑马栏红苹果’的产前、产中、产后不同流程,努力实现一体化运营。”据张爱玲介绍,该协会带动了包括当地120户贫困户在内的农户参与地理标志品牌生产产业帮扶,一方面带动大家严格按照协会制定的《旬邑马栏红苹果生产技术规范》进行种植,另一方面还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智力引进。
协会技术负责人燕贵学在研究改善当地土壤条件的过程中,提交了“坡缕石天然矿物肥料”的发明专利申请并获权,将该技术用于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的残留量,进一步改善了土壤环境。与此同时,还积极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旱区逆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园艺学院苹果逆境生物学研究团队等科研资源,创新选育旬邑苹果新品种。1个卖出20块的“秦脆”,便是科研团队通过“富士”与“蜜脆”两个品种杂交而成,研究选育出的优质抗逆苹果新品种,克服了蜜脆与富士的缺点,汲取了二者的优良品质,二三年即可挂果见效。虽然售价高达20元钱1个,但一点都不愁市场销路。
此外,围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工作,旬邑县苹果产业协会还成立了地标保护工作小组,年度考核商标使用者,不符合要求者及时清退,逐年拓展使用者数量,不定期专业培训每个部门、每个环节的工作者,提高商标使用者自身品牌保护意识,引导大家树立品牌保护意识、维权意识,一旦发现有冒用、违规使用者第一时间反馈协会负责人。
截至目前,旬邑全县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年总产量约50万吨,而通过大力推广“旬邑马栏红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较短时间内已提升产品销售额累计达500万元,为当地农户提高收入60万元。
临近秋季的尾声,旬邑县道路两侧的果园内,仍有一颗颗挂满红彤彤的果实的苹果树,压弯了枝头,也诉说着农户的喜悦。(本报记者 崔静思)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上一篇:第二十七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开幕
新晋高速韩口隧道项目创新运用“BIM+”技术 为高难度工程装上智慧“大脑”(新视点) 本报记者 邱超奕
头顶是悬崖峭壁,脚下是狭窄便道,眼前是重重迷雾……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辉县市轿顶山山腰上,一项高难度工程正在紧张推进,这就是由...银行以企业专利权为质押 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本报记者 屈信明
(责编:林露、李昉)加强国际协作 重视商业航天 欧洲加速发展航天事业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牛瑞飞
欧洲航天局日前召开年度记者会,宣布2021年的3个重要航天项目:将两位欧洲航天员送往国际空间站;与美国航天局合作,发射新一代太空望...百信银行采用新技术打造开放银行平台 人工智能成为普惠金融服务新引擎(财经故事) 本报记者 余建斌
“买猪苗、买饲料、扩建场地急需用钱,想贷款不用再跑银行网点,动动手指,一天之内钱就到账,真是太方便了。”江西抚州东乡区的黄思思...扎根田间地头,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啃下盐碱地修复这块“硬骨头”(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盐碱地改良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耗时长、成本高、效果差、易反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业内专家。前不久,从中国农业大学传来好消息:学校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