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林露)近日,第五届中国盾构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暨复杂条件盾构施工技术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主席严金秀以及来自盾构工程行业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近800余名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出席了此次活动。
中国盾构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由北京盾构工程协会发起,每两年举行一届。每届活动都会与多家在国内外盾构工程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高校联合主办与盾构工程技术相关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目前,该会议已成功举办五届,规模日益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已经成为盾构行业的科技盛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北京盾构工程协会创始人杨兴富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近10年来我国盾构工程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对我国广大盾构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提出两点希望:一是认真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尽快补上盾构工程科技中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使我国从盾构大国尽早成为盾构强国;二是进一步大力推动盾构机再制造,促进盾构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通过视频对第五届中国盾构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对历届研讨会在我国盾构工程科技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在盾构技术学术交流研讨环节,中国工程院杨华勇院士、李术才院士研究团队成员刘斌教授等22位国内盾构科技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本届研讨会“安全、智能、创新、发展”的主题,从智能化盾构机设计及应用、各种复杂条件下盾构施工技术与风险管控、盾构施工信息化、智能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国际隧协(ITA)机械化隧道掘进(第十四)工作组组长布莱恩.福尔彻,美国AECOM公司资深副总裁、隧道和地下工程主管NASRI A. MUNFAH及德国海瑞克公司胡胜利等3位国际盾构工程专家,通过视频或现场演讲方式,围绕国际盾构最新技术发展进行了分享。与会人员表示,会议内容广泛新颖,有很多创新的理念和概念,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发。按照惯例,本届会议为评选出的10篇优秀论文作者举办了颁奖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还为我国首次评选出的“盾构工匠”举办了颁奖仪式,旨在在盾构工程行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据了解,2020年初,北京盾构工程协会决定在盾构工程行业组织“盾构工匠”的评选和表彰活动。活动得到了全国盾构工程行业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2个多月的时间,共有150名工作在一线的盾构工程工作者被推举为“盾构工匠”候选人。经过专家评审组的认真评选,共有65人入围。经过公示并经评审委员会最后审定,有50人被评为我国首届《盾构工匠》,另外15人获得了“盾构工匠入围奖”。全国劳动模范黄昌富作为颁奖嘉宾代表发表了颁奖感言,“希望业界同仁见贤思齐,以‘盾构工匠’为榜样,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用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用工匠精神成就精彩人生,为推动盾构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与往届研讨会一样,为了进一步加强盾构行业的信息流通,会议还进行了盾构行业产品与技术成果展示。15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展示了近几年来我国盾构工程行业在盾构设备设计制造、各种复杂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新技术及与盾构相关的新产品。同时,展示了我国近几年在盾构工程各个领域进行自主研发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对盾构工程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参观,盾构业内人士可以对盾构工程新产品、新技术有更直观、更及时的了解,获得丰富的行业信息。
与会人员表示,这次会议给全国盾构科技工作者及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次科技与学术研讨、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为盾构工程行业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会议期间隆重举办的首届“盾构工匠”表彰活动,为进一步在盾构行业弘扬工匠精神起到了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我国盾构工程行业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盾构机是一种用于隧道掘进和地下空间建设的高科技大型工程机械,施工安全、高效,特别是可以穿越既有建筑和江河湖海。据北京盾构工程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以前,盾构机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每台盾构机价格几千万到数亿人民币。2012年以后,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对盾构机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使我国盾构机研发和制造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到10年时间,盾构机国产化率从2010年以前的不到10%,到目前已经超过了90%。目前,国产盾构机产量已达到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而且可以制造直径超过16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和类矩形、马蹄形等异形盾构机,在城市地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穿越江河湖海的交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届研讨会由北京盾构工程协会与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中国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及中建交通第一建设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上海、北京、南京、广州、苏州、无锡、常州、绍兴、宁波、徐州等城市的地铁公司及我国主要的盾构机制造企业、盾机机配套零部件及辅材生产企业等20余家盾构企事业单位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研讨会的筹办。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担任此次研讨会的指导单位。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新晋高速韩口隧道项目创新运用“BIM+”技术 为高难度工程装上智慧“大脑”(新视点) 本报记者 邱超奕
头顶是悬崖峭壁,脚下是狭窄便道,眼前是重重迷雾……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辉县市轿顶山山腰上,一项高难度工程正在紧张推进,这就是由...银行以企业专利权为质押 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本报记者 屈信明
(责编:林露、李昉)百信银行采用新技术打造开放银行平台 人工智能成为普惠金融服务新引擎(财经故事) 本报记者 余建斌
“买猪苗、买饲料、扩建场地急需用钱,想贷款不用再跑银行网点,动动手指,一天之内钱就到账,真是太方便了。”江西抚州东乡区的黄思思...扎根田间地头,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啃下盐碱地修复这块“硬骨头”(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盐碱地改良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耗时长、成本高、效果差、易反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业内专家。前不久,从中国农业大学传来好消息:学校引进...加强国际协作 重视商业航天 欧洲加速发展航天事业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牛瑞飞
欧洲航天局日前召开年度记者会,宣布2021年的3个重要航天项目:将两位欧洲航天员送往国际空间站;与美国航天局合作,发射新一代太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