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从“一站式服务”到“最多跑一次”,从“全网通办”到“刷脸缴税”,随着科技手段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应用水平越来越高,群众办税的体验也越来越好。
近年来,深圳持续优化涉税服务,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请正视屏幕—人脸识别—比对通过—确认缴款。”前不久,在深圳市税务局竹子林办税服务大厅,深圳思达晟贸易有限公司韦女士5秒就完成“刷脸缴税”,成为全国第一个体验“人脸识别+支付”技术的缴税人员。
从“一站式服务”到“最多跑一次”,从“全网通办”到“刷脸缴税”,深圳税务部门近年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创新“智税”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服务数字化,效率更高
长期以来,税收工作存在部门数据分散、软件互不兼容、流程监管滞后等难题,办证、开票、缴税等要备齐许多纸质材料,排队轮候。针对这些“痛点”,深圳市税务局转变观念、集中攻关,建起“智税”创新实验室、智能办税大厅,开发智能审批、银税互动、区块链电子发票、人脸识别缴税等业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降低办税成本,让涉税服务变得科技感十足。
2019年底,“微税务”平台优化升级,纳税人通过微信扫码,就能一键办理申报缴税、代开发票、登记变更等业务,随时掌握发票使用、涉税风险、文书进度等信息,并能享受定制化、个性化服务。新平台上线第一个月,个人用户便突破万级,企业用户突破10万级。
“今年推出的‘刷脸缴税’,纳税人只需在云闪付APP或手机银行注册、绑定银联卡,缴税时根据语音提示,刷脸秒办,效率提高50%以上。”深圳市税务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处长李荣辉介绍,目前推广中的“云税”服务,能够实施智能预填报、预审、导税等,进一步实现了业务数字化、监控无感化、服务舒适化。
据了解,深圳近年来陆续开通移动办税、微信办税、跨境电子支票缴税、网上预约办税等服务,几乎所有涉税事项均可无纸办理,83%的业务一次办结,窗口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6分钟。
服务精准化,体验更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市税务局借助大数据主动办理出口退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推动复工复产复市。深圳市英泰时装有限公司财务人员王淑方说:“疫情对出口业务造成影响,公司的资金压力非常大。接到退税的通知,让我们非常惊喜。”
英泰时装的经历不是孤例,随着科技创新的步伐逐渐加快,涉税服务在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精准。
去年,深圳以纳税人为中心,搭建“税务—产业”联盟链,根据税收收入情况、征管服务状况、经济运行趋势、纳税人基础信息等“画像”,判断企业需求,精准推送服务。深圳市龙岗区税务部门利用大数据“扫描”,筛选符合优惠政策纳税人,计算减免金额,发送清单提示,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不仅如此,2018年8月,深圳还首推“零难度、可追溯、难篡改”的区块链电子发票,税源管理不再“以票控税”,而靠“信息管控”,形成“制度规范+风险预警+主动防控”的监管模式,大大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两年来,深圳开出区块链电子发票3250多万张,开票总额超380亿元;注册企业两万多家,覆盖116个行业。
目前,为了推动税收监管向决策服务延伸,深圳税务局从20多个行业挑选250名纳税人“体验官”,体验纳税服务触点,提出200多条合理化建议,帮助改进“智税”服务,确保“税务人提供的服务”就是“纳税人想要的服务”。
服务专业化,活力更多
今年9月,深圳市南山区实现5G网络信号覆盖税务大厅,首推“超高清+实时直播”学税、“AI互动+中英双语”问税、“电子填单台+VR实况”导税、“高速终端+智能柜台”办税等全链条“智慧税务”,办税大厅无需值守,服务却无处不在。
在这背后,是税管理念与模式的转型,即从固定管户转向专业化管事管户,从无差别管理转向立体化风险管理,从税务部门“单兵作战”转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片区率先推行“信用放、信用服、信用管、信用控”一体化,为“双A”(纳税信用、社会信用均为A级)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星电机(深圳)有限公司办税人员李青感慨:“我们公司涉税业务比较复杂,入选第一批‘双A’企业后,税务人员和企业人员一对一全程对接,相当于‘管家式’办税!”
随着“智税”模式的不断升级,深圳营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市场主体的活力也在持续迸发。
据了解,深圳去年税收规模8247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税收收入3735.8亿元,纳税人在申报阶段的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以数字化税源管理、智能化审批业务、全流程风险管理、无纸化电子发票为框架,深圳税收体系日渐完善和规范,实现了从聚集财源到主动服务、传统税收征管向现代税收征管的大跨越。”深圳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国钧说。
如今,深圳逐步打通税务链、金融链、产业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税务实践+金融科技”融合发展,构筑全国税务科技创新的高地,向打造国际一流税务营商环境的目标不断迈进。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新晋高速韩口隧道项目创新运用“BIM+”技术 为高难度工程装上智慧“大脑”(新视点) 本报记者 邱超奕
头顶是悬崖峭壁,脚下是狭窄便道,眼前是重重迷雾……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辉县市轿顶山山腰上,一项高难度工程正在紧张推进,这就是由...银行以企业专利权为质押 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本报记者 屈信明
(责编:林露、李昉)百信银行采用新技术打造开放银行平台 人工智能成为普惠金融服务新引擎(财经故事) 本报记者 余建斌
“买猪苗、买饲料、扩建场地急需用钱,想贷款不用再跑银行网点,动动手指,一天之内钱就到账,真是太方便了。”江西抚州东乡区的黄思思...扎根田间地头,对症下药、综合治理 啃下盐碱地修复这块“硬骨头”(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盐碱地改良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耗时长、成本高、效果差、易反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业内专家。前不久,从中国农业大学传来好消息:学校引进...转型升级有活力 提质增效有亮点(“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本报记者 刘 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一系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