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李海英
“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很会打扮,感觉自己长得很土,所以很自卑。”
今年暑假成了15岁的上海高中生唐欣(化名)眼里的关键期。她决心要在这两个月内“逆袭大换脸”——开眼角、做双眼皮、打玻尿酸……能安排的项目都尽量安排上。
暑假期间,一个个稚嫩的少年成了医疗美容机构的常客。他们还未成年,就被美容顾问催促着做各种项目“拯救垮脸”。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了解到,有医美机构在暑假专门推出针对中学生的“假期焕颜计划”,通过“暑期特惠”“学生认证享折扣”等营销策略吸引未成年人,还有医美机构声称可以绕过家长监护实施手术。有些未成年人才十五六岁,就是医美机构的常客,对美白针、肉毒素、玻尿酸等医美产品的功效如数家珍。
为了缓解“容貌焦虑”
暑假即将结束,15岁的北京女孩梁月(化名)说自己“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按照梁月的形容,在她的世界里,最大的烦恼是镜子里那张不对称的脸,“存在大小脸”。最初她尝试过各种瘦脸操和按摩仪,但收效甚微,“刷社交媒体时,看到无数张精致无瑕的面孔,我愈发觉得自己的脸不对称得厉害”。
在对家长软磨硬泡一段时间后,梁月的母亲终于松了口,在今年7月8日带着她前往北京某整形美容外科医院。签署了家长知情同意书后,医生为梁月注射了肉毒素。
“当时医生也劝了半天,解释正常人的脸都不是完全对称的,希望等我成年后骨骼稳定了再说。但追求美还要等成年吗?我看了很多帖子,大家也都说‘早美一天是一天’。”在梁月的认知里,注射肉毒素“没有恢复期,注射完脸上只有小针眼”,而且这个刚初中毕业的女孩还有这样一套逻辑——“做医美和年龄没有关系,和面部状态有关系,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做适合自己的,感受自己变美的过程,我觉得是一种享受。”
有这样想法的未成年人不止梁月一人。两年前的暑假,在母亲的陪同下,天津的李糯(化名)在当地一家医美机构花费5800元做了定点微创双眼皮手术,那年她16岁。“一直对自己的眼睛不太满意,想着干脆早点改变自己。”
同样在两年前的暑假,17岁的北京女孩周芳(化名)决定为自己“换张脸”。追求大眼,所以她先开眼角再提眉,之后又做了埋线双眼皮手术,总计花费8000元。为了改善皮肤状态,她还花1万元注射了玻尿酸。周芳说,原本还想隆鼻,“但手术费用需要好几万元,父母没同意”。
“我隔几天就会婉拒至少一名未成年人的整形要求。”北京一家整形外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赵医生告诉记者,除了唇腭裂、小耳畸形等明显问题外,不建议未成年人做医美整形。“因为18岁以前面部骨骼尚未定型,接受整形手术会严重干扰自然发育,造成永久性伤害;抗衰老类医美对年轻肌肤是破坏而非保养,反而会加速皮肤老化。所以,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未成年人咨询整形美容项目必须有父母陪同。”
不少未成年人选择医疗美容,原因何在?受访者的回答基本离不开“容貌焦虑”。
来自吉林的高中生小娜今年暑假计划隆鼻,因为“还有一年就要上大学了,同学经常在一起聊‘拼完成绩拼颜值’‘开学军训变校花’‘人美运气都会好’,加上刷短视频经常看到‘普通女生靠医美改变自己’的事例,我深感自己再不做准备就真成‘土包子’了”。
“做医美整形之前觉得自己不好看,很羡慕身边长得好看的女生,所以很迫切地想要变美。”来自广东的李霞(化名)从16岁开始接触医美整形,做过光子嫩肤、黄金微针、激光脱毛、玻尿酸填充等项目,总计花费超过10万元。
制造焦虑者难辞其咎
谁在制造“容貌焦虑”?
“注射+轮廓,开学秒变校花”“暑假逆袭计划,从放弃双眼皮贴开始,再不做就要丑着开学咯”“高考后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平扇双眼皮”……
社交平台上,各种话术鼓吹“暑期变美”的医美广告帖不计其数。
记者随机询问其中位于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十余家医美机构,在以未成年人家长身份进行沟通后,收到了多个医美机构发来的未成年人进行医美的事例。
例如,有机构给记者发来手术案例“14岁小朋友中考完在妈妈陪伴下过来做双眼皮手术,期待小朋友后面的恢复”,满口承诺“看你女儿条件,更小的我们都做过”。
另一家医美机构则直接公布了未成年女孩的前后对比照。“16岁妹妹来求妈生鼻(记者注:自然又好看的鼻子),只是做了个鼻子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视频中,稚气未脱的16岁女孩在术前被评价为“山根低、鼻基底凹陷、正面看没有鼻梁、鼻头鼻翼肥大”,并展示出其术后的“美照”。在该视频评论区内,有大量诸如“16岁可以打瘦脸针吗”“14岁可以做吗”等问题,都得到了机构的肯定回复,并让其私信进一步联系。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青少年医美热背后,制造“容貌焦虑”者难辞其咎。
在北京从事17年医美工作的王亮看来,当前这种未成年人整形热很不正常,很多未成年人是被“种草”平台的文案吸引,在对自身认知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去做一些整形手术,想拥有与某明星一样的嘴唇、鼻子。而一些医疗美容机构的广告宣传为了吸引顾客消费、传递“颜值至上”的价值观,公然塑造畸形审美观。
手术风险被刻意弱化
与医美火热程度相比,记者注意到,机构工作人员在介绍相关医疗美容项目时,会使用“很简单、恢复很快”“注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微创,什么都不影响”等表述,仿佛做医美项目毫无风险隐患。
在此次调查中,当记者询问未成年人做手术是否有风险时,联系到的医美机构都给出了相似的回答——“不会,没什么风险”“我们这边最小的客户15岁”“做双眼皮手术用的都是局部麻醉,都不用全麻,没有什么风险”“只要家长签字同意,没什么风险”“我们给很多未成年人做过,都是技术很好的专家,您可以放心”“越早做,恢复得越快”。
专家提醒,医疗机构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美服务,需进行充分、详尽的风险告知。据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介绍,医美机构与未成年人签订医美协议需以监护人同意为前提。除非未成年人年满16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否则其签订的医美协议效力待定。
在此次调查中,记者以16岁未成年人的身份在社交媒体上联系了10家医美机构欲单独去做医美手术,有9家拒绝了记者,表示“未满18岁不建议做医美”“未成年人需要家长陪同”,但仍有一家民营医美机构回复“未成年人可做,不需要家长知情也可”。
对方随后给记者发来了双眼皮手术的报价单,最低1680元,最高8800元,并表示“越早割恢复得越好”。为了打消记者的疑虑,对方还发来了其他未成年人的案例,比如“这个女生也是17岁做的双眼皮,妈妈不知道,自己攒的钱”。当记者假装自己暂且囊中羞涩时,对方开始给记者“支招”:“首付50%,剩下的每月付1000元,你就写个欠条每月付就行,直接转账。”
社交平台上“开学秒变校花”的广告、医美机构“年龄越小恢复越好”的承诺,一步步将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推向手术台,却对其面部骨骼未定型、术后可能出现的伤害避而不谈。
“手术风险被刻意弱化了,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此,赵医生明确表示,医美机构开展美白针、光子嫩肤等项目绝不比割双眼皮、隆鼻等整形手术更简单,也不像某些医美机构所宣传的“无风险”。“个别医美机构罔顾法律规定,未经家长同意就为未成年人服务,这种对生命健康与成长规律的漠视,不仅违背医疗伦理,更可能给未成年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埋下长久隐患。”(记者 赵丽 实习生 张茗)
[ 责编:刁慈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破除“障眼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④】工作6年的“核心岗”员工,被悄悄地“派遣”了
进公司后,上班地点、工作岗位从未变化,退休后才发现自己与所在公司“没有关系” 【破除“障眼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④】工作6年...宁夏政协原常委、经济委员会原主任李文华受贿一审被判十一年六个月
新华社银川8月20日电 (记者邹欣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中级人民法院20日通报,该院一审公开宣判政协第十一届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捕捉家长痛点放大焦虑后抛出“解药” 业内人士揭秘教培机构是如何让家长一步步掉入陷阱的
暑假临近尾声,北京市民沈琼(化名)看着10岁女儿每天奔波于不同的培训班,内心很不是滋味。她曾自认不易被教育焦虑裹挟,计划暑假带女...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缺“研”少“学”…… 选择研学游,该如何避坑(民生一线)
来到田间地头体验干农活,前往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进入高校实验室探寻前沿科技……暑假期间,各类研学游产品纷纷上新,吸引了不少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