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前不久公布了19个新职业,网络主播位列其中。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职业主播数量达1508万人,主要短视频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日直播场次超350万场。
近年来,有的网络主播在短视频平台展示优质的文化艺术表演,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缓解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有的人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冷门绝学”搬到直播间,既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还有的主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观众普及各类专业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在网络空间形成股股清流。
此外,网络主播的影响力开始向线下延伸,“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现象在淄博、菏泽、开封等地相继出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网络主播因行为失范而遭舆论诟病。
当前网络主播行业可谓鲜花朵朵也杂草丛生。针对网络主播发布内容的品质良莠不齐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认为,当前网络主播面临“不可能三角”困境:即持续更新、高质量内容、合规化生产,三者同时实现需要较高的职业化训练。面对“不可能三角”时,一些人选择舍弃规范性。
规范性一旦被舍弃,底线就守不住了。
那么,超千万网络主播的行业如何规范?如何让其以更健康的姿态面向大众?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化认定,一定会推进网络主播的职业化进程。”董晨宇指出,这迈出了网络主播职业规范发展的第一步。实际上,这一职业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源自其极高的流动性。因此,网络主播行业需要构建更为详尽具体的指导规范、培训计划、管理机制,以及明确伦理守则等。
“首先,要压实两个主体的责任。”董晨宇表示,一方面,可以先对职业化网络主播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比如,根据各个主流平台粉丝量或带货流水、稳定直播时长、频率等认定职业化网络主播。从这些头部主播入手,进而分级分类分层地对网络主播进行就地培训和指导。
另一方面,网络主播职业的规范发展还需逐步提高MCN机构(帮助签约主播进行内容创作和变现的公司——记者注)的准入门槛。董晨宇在调研中发现,某些MCN机构的准入门槛较低,主播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培训的缺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可喜的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平台企业,都在大力推进行业监管,引导网络主播积极传播向上向善的优质文化内容,促使直播行业有序发展。
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要求各网站平台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成立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行业组织,指导开展优质主播培育工程。
网络主播的规范发展也离不开平台的相关治理政策。去年12月,抖音平台设立网络主播信用分制度,对违规主播扣除信用分、暂时或永久关闭账号,今年上半年,发布涉及违规交易、虚假内容、网络水军、AI虚拟人等9项公告、规范和专项治理方案。淘宝去年整治了5.5万名网络主播,加强假货治理和虚假宣传监管。
事前预防又该怎么做呢?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其中第五条指出,“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鼓励网站平台对存在争议的信息标记争议标签,并对相关信息限流。
董晨宇表示,网络主播的职业教育也应逐步纳入到大专院校的教育体系当中。“电商机构与专科院校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体系,解决其就业问题,机构也由此获得大量高素质主播,这是一种双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1月07日 03版
[ 责编:刁慈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荨麻疹才讲一半,主播喊买“5号产品” 记者调查医生“科普”外衣下的带货生意
漫画/李晓军 本报记者 孙天骄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本报实习生 张鸿儒 “荨麻疹吃什么药?”直播间内,一名认证为“皮肤病性...多部门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 精准介入压实“甩手”家长监护责任
本报记者 董凡超 2022年11月10日,17岁的小强(化名)在学校计算机教室内盗走他人价值5800余元的手机一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满后...假医生污染网络医疗信息环境 专家呼吁:未通过认证账号不得发布任何医疗视频
本报记者 文丽娟 本报实习生 高紫琦 一件网购的白大褂,一个伪造的胸牌,一段精心编排的话术——网络直播间里,假医生们以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