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某在浙江打工期间受伤,但因赔偿金迟迟没能到位,家庭陷入困境。浙江、四川两地检察机关依靠民事支持起诉跨区域协作机制,有效帮助当事人解决讨要薪资、工伤认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检察机关民事支持起诉典型案例,该案入选其中。近年来,检察机关民事支持起诉办案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仅2024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已办理支持起诉案件4.9万件,其中支持农民工起诉2.3万件。
法治为民,要用法治力量为困难群体、特殊群众“撑腰”。现实中,对于一些特定群体而言,因经济困难、法律知识欠缺等,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往往受限,其相关法律需求也往往十分迫切。为切实保障案件当事人依法享有、有效行使诉权,最高检会同最高法制定支持起诉规范性文件,紧扣“支持”定位,坚持“必要”原则,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诉讼能力受限的特定群体,依法支持起诉,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2023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为54万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68亿元,组织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8万件。近年来,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工作不断加强,为维护困难群体、特殊群众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支撑。
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众获得必要的司法救济和法律服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劳动者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的权益保障,到解决侵害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合法权益的问题,只有法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才能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对于司法机关来说,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要把法治为民落实在一件件具体的案件上,既看法律效果,也看社会效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更好维护困难群体、特殊群众合法权益,还需要更优的法治“供给”。例如,让高质量的公共法律服务人人可享、人人可得,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法治等方面的需求。目前,我国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也面临着不平衡等问题。这就要求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服务资源依法跨区域流动机制等举措,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如今,从开通“绿色通道”、畅通维权渠道,到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为群众雪中送炭,各地把提高法治“供给”的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应有的帮助。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真诚信仰,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的公正和温度,用实实在在的法治成果为人民安居乐业保驾护航,坚定的是人们对法治的信心,强化的是全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同时,加强困难群体、特殊群众合法权益保护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持续营造关心关爱困难群体、特殊群众的浓厚法治氛围,切实保障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法治阳光温暖人们心灵。张 璁
[ 责编:袁晴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