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宁宁
4月23日,受国务院委托,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报告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赵英民说。
近5年来首次未发生重特大事件
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但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
赵英民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具体介绍:环境空气状况方面,空气质量保持长期向好态势;水环境方面,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海洋环境状况方面,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中趋好;土壤环境状况方面,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状况方面,全国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声环境状况方面,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核与辐射安全状况方面,全国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总体平稳,全国辐射环境质量、重点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水平以及海洋辐射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环境风险状况方面,全年共发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30起,同比上升15%,所有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置,近5年来首次未发生重特大事件。
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7.96万份
据赵英民介绍,2023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指标均顺利完成年度目标,好于“十四五”规划目标时序进度要求。
报告指出,2023年,生态环境立法和督察执法不断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的明显成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生态保护修复和监管持续加强,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报告还介绍了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的情况。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出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积极做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制定修订工作。积极配合开展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并认真研究落实举措。持续落实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要求,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推动各项法律制度有效落实。发布生态环境标准100项,夯实环境基准研究。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4部司法解释,发布9批共93个指导案例和典型案例。司法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与此同时,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织对5个省份开展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受理转办群众信访举报1.3万件,公开曝光5批25个典型案例。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全部公开,推动优化督察体制。拍摄制作2023年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配合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对2022年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的234条问题线索集中交办,推动地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此外,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生态环境部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会同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等连续4年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累计将375.7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范围。公安部部署开展“昆仑2023”专项行动,集中侦破江苏南京“3·20”篡改自动监测数据污染环境案件等一批大案要案。农业农村部组织“中国渔政亮剑2023”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查处违法违规案件6.6万件。
据统计,2023年,全国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7.96万份,罚没款金额62.7亿元。各级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破坏环境资源保护刑事案件6.6万起,破案5.6万起。各级检察机关共对破坏环境资源类犯罪案件提起公诉2.1万件,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8.4万件。
将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等工作
报告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保结构性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还不牢固,生态环境安全压力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还需健全。
谈及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赵英民表示,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和督察执法。积极配合立法机关,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和耕地保护法、检察公益诉讼法、国家公园法、渔业法、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全力配合做好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检查工作,持续抓好环境保护法等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落实;推动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深入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紧盯督察整改;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制度,强化非现场执法手段,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严肃查处环评、监测等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组织开展“昆仑2024”“碧海2024”等专项行动,持续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活动;加大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办案力度;做实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三合一”,完善案件集中管辖制度。
与此同时,还将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包括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印发 二十四项举措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
本报记者 刘欣 江河哺育生命、支撑发展、承载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江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驴友”探险被困,救援费要不要付下?专家:有偿救援制度配套必要的行政处罚
本报记者 赵丽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近日,两位“驴友”在北京怀柔爬野长城被困,救援人员深夜寻找助其脱困。此事发生后,不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