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余建华 通讯员桂婷婷)近年来,二手车的交易量逐年上升。然而,在二手车买卖过程中,由于交易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纠纷。近日,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二手车行虚假承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买卖合同纠纷案,最终判决二手车行退还购车款21万元,并三倍赔偿消费者63万元。
王女士花费21万元向二手车行购买了一辆二手宝马车。在车辆买卖合同中,二手车行明确承诺该车不涉及任何交通事故。而事实却是,该车不仅曾发生过交通事故,还涉及一起故意伤害的恶性刑事犯罪案件。王女士知情后起诉到法院,要求解除二手车买卖合同,退还21万元购车款,并按购车款的三倍赔偿63万元。
二手车行辩称,案涉车辆出卖前,车行已对该车出险及维修情况向保险公司及4S店作了调查,结果显示该车辆均无重大事故发生,车行自身已经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前任车主隐瞒了车辆发生事故的事实。车行向王女士作出车辆无事故的承诺不属于故意隐瞒,不构成欺诈。
法院在审理中查明,案涉车辆曾于2019年8月发生过事故,并涉及一起故意伤害的恶性刑事犯罪案件。在该次事故中,案涉车辆与两辆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造成案涉车辆右侧受损。二手车行在收购时并未对案涉车辆进行检测。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二手车行作为二手车销售公司,在收购案涉车辆时并未对该车进行全面检测,且车行无法证明在出售前已经对该车辆的维修记录及车辆故障等重要信息进行了核查,足以说明车行并未尽到销售者的合理注意义务。在此情况下,车行向王女士作出了关于案涉车辆无事故的虚假承诺,应认定其构成欺诈。因此,法院判令撤销王女士与二手车行签订的《机动车交易合同书》,并作出上述内容判决结果。
二手车行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舟山中院作出了维持一审裁判的终审判决,二手车行向王女士退一赔三共计84万元。
法官提醒
经营者就所售商品向消费者作出承诺,消费者购买后如发现商品存在瑕疵,与经营者承诺不符,此时经营者仅表示自己对该瑕疵不知情,不能就此认定经营者不存在欺诈行为。经营者作出虚假承诺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是否属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相关瑕疵的情形,应根据经营者是否已经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来判定,如瑕疵的隐蔽情况、发现难度、重要性等因素。如果瑕疵属于经营者应当知道的情形,而经营者却向消费者作出了虚假承诺,则应推定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
作为专门从事二手车买卖的车行,应尽到经营者的合理注意义务。经营者在收购车辆后应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测,对收购的车辆是否发生过事故、事故大小以及对车辆的损害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如实、全面地向购车者披露这些信息,以保障购车者的合法权益。
[ 责编:陈畅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增强法治保障 让民营企业安心发展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增强法治保障 让民营企业安心发展 新华社记者冯家顺、刘硕、刘梓漪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