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晨
记者7月13日从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获悉,2023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讲政治顾大局、促公正提效率、重自律强队伍,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在落实中深化、在深化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积极回应严惩网络暴力群众关切
据统计,1至6月,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54.5万件,同比增长10.9%。人民法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同时当宽则宽,最大限度减少、转化社会对立面。
针对当前网络暴力行为频发,最高法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指导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积极回应严惩网络暴力的群众关切。
与此同时,各级法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对涉黑恶犯罪保持严惩高压态势,强调继续从严把握,严格依法定性处刑,把握好“打早打小”和“打准打实”的关系,努力做到“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关注涉黑涉恶犯罪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促进抓早抓小抓到底。
在依法惩治腐败犯罪方面,人民法院依法审结李文喜、刘彦平等原中管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追赃挽损10亿余元。积极参与追逃追赃,依法审理涉案40亿元的“百名红通人员”许国俊案,促进跨境腐败治理。
全国审结一审商事案件318.8万件
2023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商事案件318.8万件,同比上升10.7%,落实平等保护原则,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因商品房已售逾期难交付引发的相关纠纷案件,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明确商品房消费者权利保护优先顺位,切实保护买房人合法权益,服务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
各级法院加强破产审判工作,审结破产案件7526件,同比增长39.2%,积极运用破产重整、和解程序对有价值的企业进行挽救,服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配合做好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估中“解决商业纠纷”等指标相关工作。
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全国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1.6万件,同比下降0.2%。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针对种业创新发展需求,发布第三批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加强与农业农村部合作机制建设,维护国家种源种业安全。
记者注意到,全国法院上半年审结一审环境资源案件10万余件,同比下降8.2%。发布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青藏高原生态司法保护、湿地司法保护等典型案例,促进统一法律适用,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外,最高法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依法打击涉海砂违法犯罪座谈会纪要,积极配合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发布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的意见,推动沿黄九省区法院协同加强黄河流域司法保护工作,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为了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13645件,同比上升34.8%;审结一审海事海商案件7430件,同比上升10.4%;审结一审涉外刑事案件493件,同比下降3.5%。加强“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设,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司法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强化“源头管控”“执源治理”
2023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466.1万件,同比上升6.5%;受理执行案件591.8万件、执结447.3万件,同比分别上升7.9%、13% 。
针对执行工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最高法强化“源头管控”“执源治理”。针对新业态劳动争议纠纷、网络消费纠纷高发多发、农民工讨薪难、人口老龄化等产生的问题,发布典型案例,加强引导规范,促进依法保护。
最高法紧盯涉诉信访,加快推进“有信必复”。要求各级法院以“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决心和“如我在诉”的意识做好这项工作。
针对行政案件上诉率高、申诉率高问题,最高法专门组织调研,找准找实破解问题的措施,列明6个方面38项工作任务。加强行政争议诉源治理,推动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研究构建执法司法日常联系工作机制。第六巡回法庭推动巡回区各高院与相关住建部门、行业协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加强房地产及建工领域纠纷诉源治理。
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人民法院进一步做实、做细、做好新时代少年审判工作。紧密结合涉未成年人案件特点,设立“少年审判工作办公室”,融合协同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以司法保护助推其他“五大保护”,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抓前端、治未病”。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对强奸未成年人的罪犯倪笃群、王小山、孙保昌依法执行死刑。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办理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意见、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有力震慑犯罪、有效指导办案、有序推进工作。
此外,最高法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研究建立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已在11个省(市)法院试行,进一步完善后,明年正式在全国法院推行。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e法耀陇原|庆阳:法治护航数字经济 黄土大塬崛起“中国算谷”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王卫科 宋芳科 程健 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期间,“e法助企”宣讲在庆阳如期举行,三位来自...如何把好孩子研学路上的安全关?专家建议厘清责任清除“霸王条款”设立刚性准入标准
安全预案缺失、师资参差不齐、合同暗藏“霸王条款”……《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当前火热的研学市场背后,潜伏着诸多安全隐患。...“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利用“AI换脸”伪造身份、智能设备“偷听”、摄像头被操控……AI生成视频、智能管家、刷脸支付等新技术让生活更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