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北山无小事,事事连根脉。在这个与新中国同龄、与新时代同行的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北山派出所,施建国已工作了21年。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在3000多个日夜中,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细细耕耘,把群众时刻放在心中,肩上担着公平正义,用自己的汗水与足迹守护辖区群众生活安定祥和、社会治安和谐稳定。
群众事事放在心中
“串百家门,方知百家事”,这是施建国的工作信条。
酷暑无碍脚步,施建国带着一个记录本、一支笔,将每次下社区走访收获的信息写得密密麻麻。北山派出所辖区内8个社区都设置了社区警校,这里既是老百姓平时议事的场所,也成为社区民警深入群众的地方。
“穿上这身警服,一言一行在群众眼中都代表了公平正义。”施建国说,然而有时候在居中调解时,理亏的一方还觉得警察怎么帮着对方说话,进而对民警也产生了不信任感。
就拿施建国之前刚处理完的一起邻里因为空调外机噪声产生的纠纷来说,当事人一个觉得空调外机噪声太大了影响自己休息,另一个觉得噪声也不是很大凭啥要自己出钱维修。
面对此类家长里短“难断的家务事”,施建国在社区警校开起了“听证会”,邀请社区干部、网格员、其他居民前来,请大家听听噪声是否扰民,为维修费该怎么分配拿主意。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后,当事人也觉得噪声扰邻不大好意思,主动维修了空调外机。
成为社区民警之前,施建国干了10年刑侦。在他妻子的眼里,施建国当社区民警这件事有些难以想象。毕竟日常生活中的他大大咧咧有些粗放,干刑侦时也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如今竟能沉得下心来成为一名耐心细致的社区民警。
一名社区民警,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是他那份从警的誓言是在群众的家长里短里践行,是在脚步穿梭中证明,无论是春天的清晨还是夏天的午后,无论是深秋的傍晚还是严冬的深夜,他们始终坚持群众的小事就是头等的大事。
发动群众民力无限
“施警官,这群人又来了,劝都劝不走。”
“好的,你先接待他们,我马上过来。”
这是某商业大厦保安队长微信发给施建国的图文,内容是某单位产生经济纠纷后对方来讨要说法的场景。
北山派出所在每个社区配备了一名民警加两名辅警,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消防安全、沿街商铺检查等都是日常工作的重点,然而复杂的人、事、物仅靠3个人显然难以理顺。
发动群众,建立起“星火联盟”是施建国工作的法宝之一,义警、物业、保安队长、党员志愿者等都是他的联盟成员。
保安队长发来的事件在施建国的协调下,街道、调解员、相关部门一道介入,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签署调解协议。
对于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施建国如数家珍,哪个小区居民最近对小区管理上有什么想法,哪个写字楼新来了一批员工安全防范意识需要提高,哪个商户碰到了困难需要帮助,他都清清楚楚。
施建国的辖区黄龙社区写字楼多,有大大小小300多家单位,在此工作的人学历素质相对较高,对于反诈宣传不少人都直言“施警官别在我这浪费时间了”。
然而随着诈骗集团的话术不断升级、手段也越发隐秘,施建国辖区内就有两名律师因为轻信“天上掉馅饼”的投资理财类诈骗损失了几十万元。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状况,施建国定期邀请辖区单位人员召开反诈骗宣传会议,在小区、楼宇内进行“扫楼”反诈骗宣传。施建国还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联络员建起联络群,定时推送反诈骗宣传资料,诈骗案件大幅下降。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其实社区民警日常接触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一些可能我们到达现场后劝两句矛盾就解决了,在我们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成绩。”施建国总是这样说。
然而在施建国带的新徒弟李星熠眼里,可不止是这么回事:“师傅总是很有耐心,我手上事情多了不知该从何下手时,想想师傅是怎么干的就会沉下心来慢慢去做。”
李星熠之前接到一个父亲打女儿的家暴警情,登门了解情况时发现父亲孙某态度嚣张。尚未成家、社会经验稍显不足的李星熠不知从何角度介入,于是向施建国求助。
施建国上门后,面对孙某的嚣张态度,毫不退让。他明确告知孙某殴打他人是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会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处以拘留。
接着,施建国又从情感上劝说孙某,跟他讲自己办过案件中真实的故事,让他别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让孩子性格产生缺陷,日后在学习工作乃至择偶中出现更多问题。这之后,李星熠再也没接到这户人家的相关警情。
“看到他努力的样子,好像又看到了自己当年刚当警察的样子。”施建国感慨道。李星熠在社区当民警之外还承担了所里的反诈宣传工作,今年3月他与辅警周凡涛自导自演的反诈短剧《满江红之反诈》在全省“平安亚运全民反诈——反诈达人秀(杭州)”公益活动中获评一等奖。
北山派出所所长凤素芳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施建国与李星熠这样优秀的老民警与年轻民警结成师徒对子,不仅产生了丰富经验与年轻活力间的化学反应,更助力北山派出所守好红色根脉、赓续红色基因,民警们在忠诚履职担当中写好红色家谱、守好红色阵地、当好红色传人,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最美“枫景”。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如何把好孩子研学路上的安全关?专家建议厘清责任清除“霸王条款”设立刚性准入标准
安全预案缺失、师资参差不齐、合同暗藏“霸王条款”……《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当前火热的研学市场背后,潜伏着诸多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