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年人撑起权益“保障伞”
北京全面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
本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贺勇)为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合同监管,保障老年人权益,北京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截至目前,全市已网签合同6800余份。
据了解,今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针对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养老服务合同签约问题,在前期修订推出《北京市养老服务合同(养老机构版)》示范文本的基础上,推动“线上签约”替代“线下签约。今年3月10日,《北京市养老服务合同(养老机构版)》示范文本网签版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养老服务合同签订全程留痕,有效解决了监护人不在身边入住签约难、纸质合同保存难、离开机构退费难、入住机构押金数额大等问题。
按照相关规定,网签合同要求养老机构逐项填报收费项目,并且限定了收取预付资金的上限,不得超过月养老服务费用标准的4倍。既便于老年人和家属掌握机构收费的内容及标准,也便于行业主管部门掌握预付资金收费情况。
“政府和银行把我们的钱‘管’起来了。”一位完成网签合同的市民表示:“合同网签要求养老机构在商业银行建立预付资金专管账户,而且还有‘收取养老服务费用的金额上限不超过4倍’的内容。特别是合同和发票都会‘上网’,可以随时看、随时查。”
在机构中签约的一位市民说:“合同里收费价格一目了然,可以直接与网上或现场公示收费价格进行核对,还对违约责任、退费条款、争议处理等内容作了详细约定。民政局制定的合同很正规,替我们老百姓考虑得很周到。”
目前,北京市民政局已向全市养老机构推广应用合同网签。“养老服务合同网签,不但可以让签约履约行为更加规范便捷,还能够更好地实现行业监督管理职能,提前防范合同隐患纠纷和违约违规风险;同时,监管部门还可以及时掌握老年人入院、出院、服务变更等信息,了解机构床位使用率、服务人员配置等情况,为全市养老服务供给、资源调配等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责编:陈畅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