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17日讯 记者赵婕 目前,2023年“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工会组织、律师协会共组织律师9453名,组建“工会干部+律师志愿者”服务分队3237支,采取普法宣传、法治体检、法律援助等方式,面向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公益性、专业性、综合性法律服务。
此次法律服务行动由司法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律协共同部署开展,自2022年12月起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步实施。各地聚焦劳动者群体权益保障的迫切诉求和现实难题,组织律师志愿者和工会干部,利用春节、“五一”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工厂、进园区、进社区等活动,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为重点,及时提供公益性、专业性、综合性的法律服务,加大对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的服务保障力度。
据了解,各地积极运用数字赋能法律服务行动,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实效性。自活动开展以来,在线下,各地组织开展了超过5600场次的现场普法宣讲,提供法律咨询12万人次,惠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150万人次;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法治体检”活动覆盖企业9万家,提供法律咨询1.8万件次,提供法律风险评估1.1万件次,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防化解机制7000余项;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调处化解劳动争议1.1万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20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2亿元。在线上,各地共组织开展普法宣讲活动3400余场次,吸引100万人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提供法律咨询7万人次,调处化解劳动争议3100余件次,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5000人次。
下一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将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会同工会组织、律师协会,进一步加强对公益法律服务行动的组织领导,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生活中面临的急难愁盼法律问题,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持续提升法律服务水平,着力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益法律服务长效机制,为增强广大劳动者法治获得感、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上一篇:汲取榜样力量 扛起责任担当
下一篇: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实际举措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