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
□ 本报记者 张晨 王春
从第一个综治工作中心,到县级矛调中心;从“综治进民企”,到网格智治、平战一体;从“基层治理四平台”迭代建设,到谋划推出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重大多跨数字化应用场景……浙江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许多个“第一”背后,都有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基层治理指导室主任陈旭瑾的付出与努力。
“他有永不停歇的创新灵魂。”熟悉陈旭瑾的人,都会如此评价。
在创新上,陈旭瑾总是能做到先想一步、先行一步,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觉悟、一份责任。2020年5月,县级矛调中心在全省推广后,陈旭瑾就着手谋划建设一套支撑矛调中心运行的“业务协同”系统,完善“一窗受理—纠纷调处—司法确认—诉讼引调—督查考核”全链条机制。自2020年9月上线以来,全省县级矛调中心通过这套系统已受理各类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312.7万余件,办结率达93.7%。
如今,有烦心事找矛调中心说理,已成为浙江人的习惯。“小切口”推动“大改革”,一张以它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服务大网,勾勒出了“中国之治”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新图景。
“检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成效,重点看治理体系是否发挥应有作用,服务基层群众是否及时到位。”陈旭瑾总是把服务群众作为履职的第一责任,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最终要让群众得实惠、真满意。
工作中,他积极探索将社会治理的主体拧成一股绳、实现大协同,做到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真正形成为民服务的聚合力。他建议,以县级矛调中心为牵引,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为支撑,村社全科网格为底座,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即“141”体系)。
陈旭瑾牵头组建了一个由19名业务骨干组成的专班,近60个日夜和专班成员日夜奋战。“连续两个月,凌晨两三点,他办公室的灯都是亮着的。太晚了,就在办公室眯一会儿,第二天接着干。”陈旭瑾的同事回忆道。
数据共享、系统构架、流程再造……陈旭瑾和同事协调33个省级部门对接打通39套业务系统,加快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覆盖、一体联动的基层智治体系。在此基础上,省委政法委提出建设“141”县域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议得到省委采纳,并先后写入省委十四届六次、七次、十次全会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现在,“141”体系已经成为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金名片”。
陈旭瑾始终认为,社会治理工作要做实不容易,关键要踏踏实实抓基层、打基础,充分发挥“141”体系的主干和辐射作用,真正做到为老百姓服务。
做政法工作,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而陈旭瑾身上总有一股一往无前、闯关夺隘的拼劲,总会有新的办法和思路解决新的问题。他的同事说,每当眼前的问题千头万绪时,陈旭瑾总能最快地找到那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陈旭瑾说,做政法工作,一定要始终保持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进取心,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20年如一日坚守在政法综治工作一线,他用忠诚奉献诠释了浙江政法人的鲜明品格,用改革创新为基层社会治理浙江风景增色添彩。因工作业绩突出,他先后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浙江省改革创新成绩突出个人,两次被评为浙江省直机关优秀党员,11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三等功两次。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偷拍神器”伪装成日常用品在网上卖 专家建议强制要求摄像头芯片植入唯一编码
漫画/李晓军 调查动机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社交软件上,搜索“针孔摄像头”“隐藏摄像头”等词条,会被直接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