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晨
最高人民法院2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15件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和文物行政部门进一步提升文物执法办案能力水平,引导全社会增强文物保护法治意识,助力共建新时代文物保护法治屏障。
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
本次发布的案例覆盖了全国各经济区域,所涉文物种类齐全,既有各等级的可移动文物,也有各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既有古代文物,也有革命文物;既有国有文物,也有民间文物。
发布会上,最高法党组成员、副院长杨临萍说:“这些案例,有的关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或者重要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落实,有的涉及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有的案件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生动展现了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系统完整维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安全、传承与合理利用的工作成效。”
其中,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检察院诉易县某石料加工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被告公司连续多年在长城紫荆关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经营,破坏长城历史与环境风貌,两次被行政处罚仍不整改。人民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主动对焦中央关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部署,贯彻落实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依法认定被告公司的民事责任,推动长城本体及其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生态效果相统一。
“15件典型案例涵盖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案件类型,集中展示了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作用,全方位筑牢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屏障的实践成果。”杨临萍指出,案例突出依法惩治各类文物犯罪,对于被告人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犯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坚决重拳出击、形成震慑;对于存在上、下游犯罪情形的,坚持“全链条、全要素”标准,依法打击盗掘(盗窃)、销赃、倒卖等各环节犯罪行为。
与此同时,对于实施妨害文物管理违法犯罪行为,造成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损害的,坚持全面追责原则,有机衔接行为人的刑事、民事、行政责任;探索运用预防性、恢复性司法规则,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激励行为人积极退缴文物、修复环境、赔偿损失。
在案例五中,被告人盗掘红山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且倒卖文物、抢劫文物,形成专业犯罪团伙,实行“一条龙”作业,涉案文物等级高、数量大,非法获利巨大,人民法院坚持依法重拳出击,全面打击文物犯罪网络,严惩文物犯罪团伙首犯,彻底斩断文物犯罪链条。
在案例八中,被告人盗掘唐代吐蕃墓葬,严重损毁古墓葬本体结构及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人民法院在依法严惩犯罪的同时,贯彻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全面追究各被告人的责任,并判明将在案文物全部移交文物行政部门,积极推进文物与环境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
探索涉外文物司法裁判规则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民委员会、东埔村民委员会诉奥斯卡·凡·奥沃雷姆等物权保护纠纷案是民间通过国内民事诉讼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开创性案例,针对1995年被盗后流失海外的“章公祖师”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持有该文物的外籍人员向文物所有人返还原物,在探索涉外文物司法裁判规则、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方面具有示范意义。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对此评价说:“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和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先后作出一审和二审判决并生效,有力地伸张了正义,受到包括文博界在内的全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许。此案是我国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第一案’,开启了通过民事诉讼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径,具有开创性的示范意义。”
在吉林省靖宇县人民检察院诉靖宇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不履行法定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发现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存在违法经营活动,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缺位,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延伸审判职能,加强沟通协调与整改监督,促成各项问题及时、妥善解决,有效维护了英雄烈士的荣誉与尊严。
“我们全面准确贯彻文物保护法关于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文物受损毁的,积极抢救修复;文物有风险的,及时消除隐患。着力促进文物保护与公益保护相结合、文物保护与私益保护相协调,探索涉外文物司法裁判规则、推动流失文物追索,坚决支持文物行政部门依法履职,并依法督促有关行政机关积极履行文物保护责任。”杨临萍说。
北京宣房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诉吕某霞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涉及历史原因形成的文物被占用、房屋腾退难等问题,人民法院坚持严格公正司法,在推动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公租房及时腾退的同时,保障被腾退人合法居住利益,实现了保护文物与保障权益、法治力量与司法温度的有机统一。
促进形成综合治理有效合力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物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加强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杨临萍说,长期以来,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加强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文物行政部门等单位的协作配合,推动完善文物行政执法与文物司法保护有机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
西安某建材有限公司诉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行政处罚一案,某公司擅自在秦始皇陵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影响秦始皇陵的文物安全和历史风貌。有关行政机关发现后及时移交违法线索,文物行政部门对该公司作出行政处罚,人民法院依法监督、支持文物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多元联动、依法履职、各尽其责,形成打击违法、保护文物的有效合力。
在案例二中,被告人经营草药种植合作社,承租皖南土墩墓群保护区范围内的山林,在与文物行政部门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的情况下,仍然明知故犯、违规使用挖掘机作业,造成古墓葬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法院在依法审判的同时,采取“以案说法”形式在该文物保护区内进行宣讲,引导社会公众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起到了“惩处一个、警示一片”的教育作用。
本报北京2月7日讯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上一篇:第六届中新法律和司法圆桌会议举行
下一篇:平安法治建设群众“唱主角”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净网—2025 | 发布传播虚假“警情通报”,网警出击依法查处
“警情通报”是公安机关权威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蓝底白字”代表着官方信息的公信力。发布虚假“警情通报”,炮制恶性网络谣言,捏造...多部门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 精准介入压实“甩手”家长监护责任
本报记者 董凡超 2022年11月10日,17岁的小强(化名)在学校计算机教室内盗走他人价值5800余元的手机一部。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满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