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时评
□ 马树娟
为规范信用信息修复工作,维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就信用信息修复的方式方法、协同联动、监督管理与诚信教育等作出细化规定。《办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失信约束惩戒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很多市场主体愈发感受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制度威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其目的是为了警示市场主体珍视自身信用,并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事实上,很多市场主体因失信“寸步难行”后,大都愿意尽快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但由于不知道正确的信用修复方式往往“病急乱投医”,致使信用修复骗局频发。这也凸显了建立清晰明了、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机制的必要性,以便给失信主体以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机会。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多次发文,就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提出明确要求。此次《办法》就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终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申请的提交、受理、审核确认等作出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修复信息的共享、协同联动、监督管理等问题。这既是对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也让信用修复的操作路径更加明晰规范、高效便捷。对失信主体来说,要明白信用“污点”是有机会修复的,且是有阳关大道可走的,不要被五花八门的信用修复骗局所忽悠。
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规范信用信息修复工作,亦是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的必要之举。而鼓励失信市场主体重塑良好信用,推动信用修复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也会让信用机制更有力量,并为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上一篇:所有竞赛结果均非招生入学依据
下一篇:让更高水平平安可见可触可感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