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 本报记者 赵志锋
“人民法院在线运行”跑出司法为民“加速度”、多元解纷助力诉讼服务“破壁”升级、互联网法庭助力防疫期间庭审“不打烊”……近年来,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牢固树立“以信息化建设提升审判质效”的工作思路,围绕三大审判、一个执行,以简化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和降低费用等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水平,助推全省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质效提升。
“人民法院在线运行”为当事人和律师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移动电子诉讼服务,实现民商事等案件从风险评估、立案、交费、信息公开、电子送达、证据交换与质证、法规查询、诉讼工具、诉讼事项申请、阅卷、笔录确认、诉前调解、移动庭审、沟通交流,到执行立案、办理等全流程在线流转和诉讼服务网上办理。办理事项随机接入、即时服务,为群众提供新型电子诉讼模式,提供了全流程、一站式的移动端服务。自上线运行以来截至目前,全省注册认证人数超过16000人、立案申请超过58420件,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用时减少1.62天,执行案件平均执行用时减少2.23天,让当事人和法官充分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
同时,不断完善甘肃法院诉讼服务网功能,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智能化辅助能力,为中小投资者在遇到诉讼纠纷时提供更全面的线上诉讼服务。今年1月至6月,全省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37550件,达标音视频调解案件20531件,有效促进了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高效简便的法律服务。
在疫情防控期间,甘肃法院充分运用全省法院云平台和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支撑法院工作平稳有序开展,上线运行互联网庭审系统,系统分为法官端、书记员端和当事人端,具备创建庭审案件、视频庭审、举证质证、在线笔录生成、笔录核对签名及证据批注等功能,保证了防疫期间庭审工作“不打烊”。
目前,甘肃法院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云网一体化基础支撑环境建成运行,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国首批全业务系统云化集中部署省份,在2021年全国智慧法院建设评价中,甘肃法院智慧法院建设指数为91.19,居于全国智慧法院建设前5名。甘肃智慧法院建设助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了市场主体合法权利,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安下心”,让群众生活安心、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检察机关发挥民事支持起诉职能强化欠薪治理 确保劳动者胜诉“纸上权益”及时兑现
本报记者 董凡超 治理欠薪,事关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 近年来,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民事支持起诉职能,积极参与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