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时评
□ 赵志疆
近日,上海警方通报了一起假冒“绿色食品”证明商标系列案,涉案销售金额200余万元。犯罪嫌疑人邓某等人为牟取非法利益,将非法印制的假冒“绿色食品”证明商标贴附于普通农产品外包装上,以提高价格对外销售。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例假冒“绿色食品”证明商标案。
“绿色食品”的品质相对于普通产品来说更好,价格自然也高。不过,“绿色食品”标志不能想用就用,想贴就贴。根据《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规定,未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禁止将“绿色食品”标志用于非许可产品及其经营性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转让“绿色食品”标志和标志使用证书。
当普通农产品披上非法印制的“绿色食品”马甲,堂而皇之地高价销售,这本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价格欺诈——消费者多花了钱,但并没有得到更高品质的商品。假冒“绿色食品”招摇过市,对于真正的“绿色食品”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冲击。因此,无论是从保障消费者权益,还是从维护市场秩序的角度出发,假冒“绿色食品”证明商标都必须受到法律严肃处理。此次上海警方侦破假冒“绿色食品”证明商标系列案,正体现了有关部门对假冒“绿色食品”证明商标零容忍的态度,也必将对不法分子起到有力震慑效果。
民以食为天,发展“绿色食品”关系民生福祉。在严惩相关违法犯罪的同时,有关方面也要强化监管。只有确保“绿色食品”是安全优质的代名词,才能擦亮“绿色食品”标志的品牌,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写在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之际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如何把好孩子研学路上的安全关?专家建议厘清责任清除“霸王条款”设立刚性准入标准
安全预案缺失、师资参差不齐、合同暗藏“霸王条款”……《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当前火热的研学市场背后,潜伏着诸多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