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易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今年,民法典的颁布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提供了明确规则。民法典第1064条立场鲜明地采纳了“共债共签”原则,但实践中仍然有困惑需要厘定。 剔除民法典第1064条中几乎足以彻底消弭争议的“夫妻双方共同签名”和“夫妻一方事后追认”这两种情况,“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成为债权人是否需要举证的重要分水岭。对于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债务,民法典提供了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用于共同生产经营”及“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三条举证进路。由此,可以归纳出该条规定在司法应用场景下的裁判路径,笔者归纳为“1+3规则”:“1”即为一道分水岭——“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标准,“3”即“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共同意思表示”三条债权人的举证进路。然而,“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是一个极富弹性的概念,而在债权人的三条举证进路中,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具象化十分困难。此外,举证效果也会影响案件结果,债权人需要举证到何种程度才能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不无疑问。
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实质,是债权人之债权和债务人配偶之财产权两者间的平衡问题,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实质上是一种衡平规则,应当以衡平司法的立场,对个案进行实质审查,并在此基础之上,适用现行的“1+3规则”框架进行衡平判断,而非一种预设结论的非此即彼。 笔者认为,在裁判之前,应先行充分审查案件相关事实并尤其注重甄别两种情形:(1)夫妻双方是否存在借离婚的形式逃废债的情况,通常表现为签订“一方承接债务、一方享有全部财产”的离婚协议等。(2)是否存在债权债务双方构建债权不当转移夫妻共同财产,侵害配偶利益的情形。在适用“1+3规则”时,裁判者可以通过适度从紧或从宽理解“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这“1”道分水岭的标准,同时辅以适当灵活把握“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共同意思表示”这“3”条举证进路的举证强度要求,从而以动态平衡的形式实现个案的实质公平。一些案件中债权人举证强度可能稍弱,但如有充分理由怀疑存在夫妻以假离婚形式逃废债务,则可以在适用“1+3规则”时适度放宽对“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解释,或在债权人举证涉案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共同意思表示时适当降低证明要求,借助是否存有夫妻共同收益等事实进行间接判断;而对于极可能恶意损害非举债配偶一方利益的情形,不妨对“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作出较为严格的解释,或适当提高对债权人的举证要求,以保障非举债配偶一方的权利。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上一篇:合同纠纷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证据并不因行政处罚决定被撤销而当然丧失其在民事案件中的证明力
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证据并不因行政处罚决定被撤销而当然丧失其在民事案件中的证明力 ——(2022)最高法知民终947号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结了一起植物新...一审答辩期间未提管辖异议的当事人对驳回管辖异议的裁定不享有上诉权
一审答辩期间未提管辖异议的当事人 对驳回管辖异议的裁定 不享有上诉权 ——(2022)最高法知民辖终272号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对上诉人小米通讯技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