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25日发布《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2023-2024)》暨《贸仲仲裁裁决域外承认与执行案例选编》。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279家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607260件,同比增长27.8%;全国仲裁案件标的总额为11602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7.7%。
“在年度报告中,从受案量、受案金额看,体现了中国仲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年度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说。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介绍,国际商事仲裁作为全球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在妥善处理国际经贸投资争议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考察和分析具体案例,有助于当事人预判裁决域外执行可能的法律风险,合理制定有效的仲裁和执行策略,更好地满足当事人全方位的争议解决需求,同时也能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支持。”执行案例选编课题组负责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剑玲说。
本次发布的年度报告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组成课题组编写。年度报告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全面分析2023年中国国际商事仲裁案件数据和中国仲裁法治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同步跟踪国内外商事仲裁理论研究动态与中国国际仲裁教育与后备人才培养进展。
执行案例选编是国内首次聚焦中国仲裁机构裁决在域外被承认和执行状况的专门研究,梳理介绍了不同法域执行域外仲裁裁决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要求,总结归纳了贸仲仲裁案件程序管理中的良好实践。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