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养老院以优惠的价格获得养老床位,每年还可获得赠送的福利消费券。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吗?近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被告人郑某(化名)以其经营的某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老年活动中心需要资金以及投资养老床位为由,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外许诺以1%-2.5%不等月利率支付利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人员56人吸收资金共计人民币2048.8万元,尚余1087.130776万元未归还。法院经审理,以被告人郑某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四年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0元。
法官提醒: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犯罪分子瞄准了老年人养老的“钱袋子”,抓住老年人想减轻孩子负担,注重健康、养生而风险防范能力又相对较弱的特点,打着“养老”旗号非法集资,主要手段有:
1.提供“养老服务”。有的养老机构没有养老实体或虽有养老实体但吸收的会员远远超过该养老机构现有的床位数量,而以提供住宿餐饮、观光旅游、医疗保健、照顾陪护等养老服务为名,以高额回报或消费优惠为诱饵,采取预留床位,办理贵宾卡、会员卡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2.投资“养老项目”。打着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基地或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销售养老公寓使用权等名义,通过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等形式非法吸收资金。
3.销售“老年产品”。通过送米油面鸡蛋等礼品、请吃饭、陪旅游等多种方式,诱骗老年人参加养身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4.投资“理财产品”。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群体对互联网金融了解不多的特点,假冒网络理财或设立所谓的理财网站或平台,以投资分红或购买网站平台积分等有高额回报为诱饵非法吸收资金。
风险提示:
机构或者企业承诺的高额利息往往主要来源于老年人缴纳的费用,属于拆东墙补西墙,高额利息仅为噱头,待资金链断裂,不仅高额利息无法兑现,甚至本金也难以追回。承诺的高端养老服务或养身产品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亦无法得到满足。
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非法集资人、非法集资协助人应当向集资参与人清退集资资金。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请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属提高警惕,争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识别能力,远离非法集资,守好养老“钱袋子”。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员工遭遇线上加班怎么办 北京三中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保障劳动者权益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态的多样化和用工方式的革新,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受侵犯的现象呈现出复杂化、隐蔽化特点。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