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陈某自2007年起在广东某地工厂务工,但一直未与工厂签订劳动合同。陈某于2013年回家过春节时被一车辆撞伤,后因赔偿问题未能与肇事一方达成一致,故而诉至法院。陈某以其长期在广东务工为由,要求按广东省相关标准计算赔偿,并提供了劳动合同。经查,该劳动合同系事故发生后,陈某与工厂所补签。
【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劳动合同系伪造证据,因该证据系事故发生后补签,系为诉讼而产生的,目的性极强,不符合证据的真实性,应属伪造证据。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劳动合同虽系事故发生后补签,但反映的事实内容真实,是对事实的确认,符合客观事实,不属于伪造证据。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举证,质证。
2、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伪造证据一般指故意制造虚假的证据材料的行为,包括模仿真实证据,或者凭空捏造,以及对真实证据加以变更改造,使其产生或失却、减弱或加强证明作用的情形。伪造证据最大的特点是非真实性,即其所证明的内容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以达成混淆事实、使法官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作出符合伪造人目的的判断与裁决。
3、证据材料是否真实不能简单的以形成时间为判断,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许多事实在发生时并未留下痕迹,为了证明这些事实,均需要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其他手段来记录这些事件,同时,由于各人的法律意识高低不同,不能保证每个人在事件发生时有保存证据的意识。证据的真实性应以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作为判断依据。
4、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实体公正仍是大部分群众直接追求的,我国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仍然是以职权主义为主导,追求案件的法律事实尽可能的符合客观事实,故在证据的认定过程中,仍应以客观真实为主。
5、本案中的劳动合同,系对陈某工作情况的真实反映,内容符合客观事实,并不存在伪造材料反映虚假事实以达到混淆真实、使法官产生错误认识的目的,故并不违反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原则。该劳动合同的形式符合证据形式,内容真实,不属于伪造证据。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仁县人民法院)
高级合伙人 王博律师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经济纠纷,医疗纠纷,房产纠纷,公司风控,企业顾问等
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副局长、民革江汉区工委副主委等。现任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律师会登记备案律师、香港张嘉伟律师事务所中国法首席顾问,多地仲裁员。兼任:武汉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校外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校外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侵权检验鉴定专家库专家,秦皇岛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等。 擅长: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纠纷、公司事务等民商事业务争端解决及刑事辩护,尤其擅长各类刑民交叉等疑难复杂案件的诉讼业务,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经验。员工遭遇线上加班怎么办 北京三中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保障劳动者权益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态的多样化和用工方式的革新,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受侵犯的现象呈现出复杂化、隐蔽化特点。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最新...